说是奴才,偏偏他们又确实是王爷贝勒的血脉,再不济也不能把人真当奴才使唤。
这样的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免遭遇冷眼吃亏,长大之后也容易走极端。要不就像扎克丹那样咬牙拼出自己的一条路来,再不要部落里当倚仗。
要么就认命,就这么不主不奴的在部落里混日子,反正等到了要分家的时候,再少总还是能分一份家产的。
分出来即便没有爵位,只要有牛羊再分些奴才马匹,在部落找个家境过得去的女人成亲生子,当不成主子也能比部落里大部分普通人过得好。
康熙要把他们留在京城塞进国子监读书,于他们而言那就是天上掉馅饼的事儿,一个个的从宫里出来都还蒙着。
等好不容易回过神来,才发现身边的人对自己的态度全都不一样了。罢以四把巴一柳9留3。就连同行的嫡出兄弟对他们都客气起来,一口一个兄弟的,全然不是以往的样子。
都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万岁爷都多少年不往后宫里收蒙古的妃嫔了,现在突然留下这么多蒙古王爷的儿子在京城,就算是质子就算是再没有回去的机会,也是之前求都求不来的好事。
不过这样的殷勤对于从小就遭受白眼和不公的人来说并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除了一两个确实脑子不好使的,剩下的人心里的怨反而比以前更大。
原来真正的王爷儿子当起来是这种滋味啊,那么以前自己安慰自己的那一套,说什么比普通人过得好就行了的话,也全成了笑话。由奢入俭难,当过了人上人谁还想再去当奴才。
抱着这样心思的人不少,蒙古王爷们人前喜气洋洋人后关起门来各有各的发愁。得把留在京城的儿子安抚好啊,要不然这儿子就真成别人家的了。
这么多人里面,只有查苏和乌尔锦噶喇普是例外。
乌尔锦噶喇普原配福晋敖登只留下禾嘉这么一个女儿,继福晋那日松倒是生了一儿一女。但这几年乌尔锦噶喇普跟那日松的关系,不说冷淡也算得上相敬如冰。
作为继福晋生的嫡子和嫡女在部落里尊贵自然是尊贵的,但那日松的嫁妆不多,甚至还不如当年敖登留下给禾嘉的的多。
空有尊贵娘家势力不大自己手里人马不多,两个都还没开蒙的娃娃,在草原人的眼中他们还不能真正算个人。 草原上的孩子要安稳长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便你贵为郡王的孩子,可才这么点儿大,还不值得投入太多感情与心血,要不然半路夭折了,反倒是跟着白伤心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