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胤禟,他老早就把他后院两个格格送来了,春花眼看着就要生了,正好把孩子送出来,省得后院那些女人拿孩子当筏子,天天想把自己骗过去。
这种事就是这样,没人重视的时候各府里都觉得女孩儿嘛,格格嘛,那就是金娇玉贵的养着就行。识字肯定要识的,毕竟日后还要学管家的。
可要他们像是跟儿子一样,正儿八经弄家塾请先生来教,倒也不是舍不得银子,就是从未往这个方面想过。
现在胤俄给他们打了个样,他们才反应过来女儿是不能不管,现在管的少了以后嫁出去就没个放心的时候了。
不过找先生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各府里如今也没到儿女成群的地步。想来想去那就先送到老十府里来,年纪差得不远的堂姊妹们一起读书,又增进感情又省心省事,真不错!
第112章 康熙四十三年……
康熙四十三年的春天,整个京城都热闹极了,马上就要启程回蒙古的王爷们,也不再拘束手底下的人,难得往京城来一趟,总不好就这么在理藩院的宅子里住着,然后就稀里糊涂的回去了吧。
得了自由,有些人便撒开了膀子买东西,布料茶叶绸缎瓷器,有什么买什么,这次进京带来的人不少,能顺带多买些东西回去怎么都不算亏。
有些人手松买得多了,还得另买马和车来装这些东西。
多少年了,只见过从蒙古往关内买马的,就没见过蒙古人在京城买马带回草原的,京城里好多人都把这事当个笑话说。
弄得京城好些铺子都卖空了,还得临时去跟周边的货仓调货过来。胤禟趁着这一波赚了笔大的,天天乐得合不拢嘴。
户部的官员有些跟胤禟走得近的,张嘴闭嘴哄着他喊九财神,把人九爷捧得那叫一个飘飘欲仙,原本还犹豫不决该不该上的折子也一咬牙给递了上去。
里头都是写的有关开海禁的事,胤禟的私心很简单,就是想要康熙把海禁松一松方便他的海船出海。
眼下不是没有能造大船的船厂,但是能下海的船都是单桅的,船员顶天二十个,这样的船能带出去多少货都不用算,心里盘一把就差不多了。
胤禟做买卖算是做出乐趣来了,人家的成就感就是赚钱。
不光是赚多少钱,他在意的是赚钱的过程渠道还有手段。要只是为了银子,他九爷守着户部呢,张一张嘴多少银子赚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