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页(2 / 2)

辞京越关山 时兰皋 949 字 9个月前

    北疆三州协力于幽州立一书院,招徕来学,以广栽培。

    凡越隽生员皆可于十月十四入书院一试,取二十员正课生,不需一束,二十员附课生,减半之,均得入院肄业,按月观课,作育人材,大公无类。

    更欲立书舍,给膏火花红,另刊其文,以勉之。

    乡试举者得释书及春闱,不中者次之书院须授额束带以至乡举,或出田家塾处,当再岁师。

    书院供赴京师会试之费,不中者续于书院得盘缠以一次之,犹不中则归书院五年,自备以待时费之。

    会试进士者,须于十五年还书院免劳读书之费,或请外置北境,望入翰林者于利国利民上为北边经略。』①

    贴完告示的衙役瞧见围上来的百姓,寻不到出去的路,只得大声喊着:来,让一让,让一让。

    终于艰难地挤到人群外圈,衙役被一旁佝偻着身子的老翁拉住,苍老沙哑的声音问道:小伙子,告示上写得什么事啊?

    衙役瞧着老人颤颤巍巍的样子,怕他被这摩肩接踵带倒,便顺手将老人扶到人群之外的宽敞处,说道:家中有娃娃就送去私塾吧,束脩比原先少一半呢。

    老翁有些错愕,声音里掺着将信将疑:真的啊?

    真的,您瞧

    人声鼎沸不知何时缓缓静了下来,告示墙前一男子正大声解释着:小儿入私塾读书,束脩只用交以前的一半。咱们北疆在幽州办了家书院,能去这书院读书,不但有地方住,还给钱呢。

    有人扬声问道:还有这种好事?那人们不都去了?

    那男子又道:可不是谁都能去的,得是过了童生试的人才有资格

    男子还在滔滔不绝的回答着人们的疑问,老翁听见男子与衙役说的一般无二,那双饱经风霜干裂粗糙的手颤抖得拍着正扶他的手臂,年迈的声音似带着无尽感慨:有机会读书是好事啊,读书好

    -

    又过了两日,去并州和凉州送信的侍卫带着参加书院考试的名册回了将军府:将军,名册上一共五十六人,是两州生员的十之二三,其余的多是由于年纪已逾三十才未报名。

    顾灼翻了翻,问道:私塾如何?

    属下虽未走街串巷地去问,但并州客栈酒楼里多是谈论这事的。

    凉州也是如此,肉铺的生意都好了几分,屠户们说来买肉的大都是称二斤,恰是私塾束脩之数,该是有许多人愿意将家中小儿送进私塾的。

    顾灼点点头,与这几日幽州的情况差不多,将名册递给其中一个侍卫:你去把这名册

    说到一半停住,宋老与钟先生今早才去了书院安置,顾灼想了想觉得还是亲自去送比较妥帖,遂摆摆手:算了,你们先去休息吧。